构建多元课程 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摘 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合理的劳动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美育的目的。在本案例中,本校结合自身实际,创设“5+3”劳动教育课程模式,通过校内校外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提升,也使得劳动教育常态化、日常化。
【关键词】劳动教育 立德树人 教学模式 常态化
一、活动背景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富足,但由于学业压力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等因素的影响,让现代学生的劳动意识较为淡薄,,不会劳动,轻视劳动,无视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因此提高当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尤为重要。
而纵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学校里,劳动课程经常被其他主课长期占用;受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也处于表层化、形式化,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参与度较低。因此,设计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
二、活动目标
劳动教育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1.建立科学、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指导劳动教育落地;
2.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使良好的劳动习惯走向自主、自觉的状态;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
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来,设置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结合本校为乡村学校的特点,并深入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5+3”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5”为校内劳动教育课程的五方面分支内容:劳动教育思政课、校园劳动节、开心农场、校园植物角和内务整理课程。“3”为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的三方面分支内容:家庭农场,周末亲子读书日以及“我是家务小能手”。通过“5+3”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可以避免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杂乱无序和空泛化。
四、活动亮点
在本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案例中,明确规划了劳动的具体任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坚决杜绝挤占劳动课时现象;依托“5+3”的校内外劳动教育模式,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五育”共发展为重点的劳动教育;实现家校无缝对接,以多元化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建立班主任管理学生劳动的常态机制,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五、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劳动课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课程设置要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多维度下进行,避免劳动教育目标定位的模糊化和随意化。同时,有效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活动有高投入和高认知,并且在劳动教育结束后产生高产出的教学效果。
本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原则,从自身发展的优势出发,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因校制宜,合理选择和开发本校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以校为本,开展“5+3”劳动教育模式,指导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1.校内劳动教育课程的五方面
(1)劳动教育思政课
新时代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学校将每周一第七节课设置为全校劳动教育思政课,安排专任教师负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最光荣”主题思政课
(2)校园劳动节
每周一第八节课为全校劳动课,每学年的五月为学校“劳动月”。在校园劳动课上,同学们根据学校的安排进行校园卫生、课室卫生、饭堂卫生和宿舍卫生的清理。每个“劳动月”学校将依旧各班级的整月劳动卫生情况,进行“劳动标兵班”和“劳动标兵”的评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劳动节活动
(3)开心农场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乡村校园特色,带领大家深入自然,体验农耕之乐,从劳动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学期各班认领校园菜地,进行小组耕种,收获后,每个班评选“种植小能手”,并进行收获心得的分享,使大家从劳动中学习,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校园劳动节活动
(4)校园植物角
学习研究花草树木的栽植修剪、园林景观的布局设计等知识。师生一起动手绿化美化校园,培养学生爱校情怀及审美、创美能力。
校园劳动节活动
(5)内务整理课程
本课程包括内务整理、卫生扫除、生活值日、家务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劳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分工值日合作做”“家务劳动抢着做”的良好习惯。
2. 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三方面
根据学校课程的特点,我校将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的三方面分支内容,家校联合,将劳动渗透在学生的方方面面,延续学生在学习养成的良好劳动习惯。我校设计家务篇、美食篇、种植篇、制作篇、感恩篇的多彩劳动课程。将劳动课程在家中实施。
(1)家务篇:我是父母小帮手
(2)美食篇:我是小小美食家
(3)制作篇:我是制作小巧手
(4)感恩篇:感恩父母小榜样
(5)种植篇:家庭农场
(6)学习篇:周末亲子读书日
家务篇:我是父母小帮手
美食篇:我是小小美食家
制作篇:我是制作小巧手
感恩篇:感恩父母小榜样
种植篇:我是种植小能手
学习篇:周末亲子读书日
为了学生与家长创设一种共同畅游书海,共同享受读书快乐的环境,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在书中学会劳动,感受劳动的益处,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校每学期都开展周末亲子读书日,与父母同读一本好书,与父母进行阅读分享,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构建和谐家庭。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让孩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评价体系有利于劳动教育健康长久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本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将教师所承担劳动教育工作量、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平时则通过对主要是对教师教师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劳动活动规划设计能力、团队合作、劳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
在对学生评价上,要充分考虑教育内容的实际,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征,科学实施多元化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可以从学生的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技能实操等方面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主体上,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家庭评价等方式进行。
依托本校的“5+3”劳动教育模式,形成我校的《学期劳动素养评价表》,具体为对5方面的内容每周一次进行一次评价,学期末再进行最后的总结,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和综合评价。既注重学生平时的劳动过程性的评价,又注重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
六、学生收获
通过建“5+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大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劳动量”,收到了“四强”“四高”“两多”“两少”"两好”教育效果。
“四强”即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劳动光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观念深入人心。劳动实践中,活动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为完成活动任务而不计得失,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充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班级凝聚力。
“四高”即核心素养达成度、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从我是制作小能手、家庭农场、开心农场、我是小小美食家等活动,获取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综合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两多”即劳动实践机会多、对动植物爱心多了。每名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比之前都增加了一倍,家务劳动次数由平均每2周一次增加到每周1次次以上,将劳动彻底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中。
“两少”即生活惰性、对家长依赖减少了。绝大多数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勤快了,课余时间用于玩电脑、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劳动和动手制作物品上,自理能力强了。
“两好”即生活质量好了,健康状况好了。学生都能自己抢着做家务、主动做饭、经常进行小手工制作等。学生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健康状况大幅上升。
我校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得到了真正落实。各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时间活动,让学生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劳动的知识与经验,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多次举办了劳动成果作品展和“劳动小能手”的评比。
七、反思评价
依托本校的“5+3”劳动教育模式,开展新式劳动实践课,将传统的劳动技术课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转换成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和方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下学习、美育的学习一起贯穿于劳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劳动中主动学会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因此,我校开展了班会课、校园劳动节、开心农场、家庭农场、我是制作小能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整个劳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活动,让学生真正养成劳动的习惯,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美丽的观念。
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学生不断的进步。家校应紧密联合,共同创造劳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将“快乐劳动”扎根于学生思想之中。
参考文献
引自: 学位论文[6]张淼.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谢守成, 2020.